北京时间8月6日14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千帆极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千帆极轨01组卫星即为“G60星座”首批组网18颗卫星,对标马斯克SpaceX的星链项目(StarLink),被称为中国版“星链”。这个由上海市松江区牵头,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建设运营的星座,计划将超1.5万颗卫星送入轨道,覆盖全球的宽带网络需求。
“千帆星座”作为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星座,是面向普通大众通信需求建设的星座。将平板式高通量宽带通信卫星布局在低轨,具有离地较近、成本低、功耗低、覆盖广、时延低等优势,能够提供大带宽、低时延、高质量、高安全性、全球覆盖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推动卫星通讯技术的持续进步。
打破“星链”霸权,争夺星轨资源
目前,美国SpaceX推出的星链(Starlink)是全球规划规模最大、发射数量最多的低轨星座。根据SpaceX的规划,星链的总规模接近4.2万颗卫星。截至8月2日,SpaceX已经完成183批星链发射任务,星链卫星的总发射颗数达到6828颗。
低轨卫星的运行需要占用一定的频谱资源,而频谱资源具有稀缺性和排他性,根据国际电信联盟规定,卫星频率及轨道使用权采用“先登先占”规则。据估计,地球近地轨道总共可容纳约6万颗卫星。而马斯克的“星链”卫星已经占据约十分之一的空间,并在持续增加。
相对于美国的“星链”计划,实际上中国也并没有落在后面,“千帆星座”计划部署上万颗低轨道卫星,与美国“星链”项目媲美,旨在为全球提供低延迟的互联网通讯服务。这一举措直接挑战了“星链”在低轨道通信领域的垄断地位,形成了战略上的对等威胁。其中,“千帆星座”在技术上也存在明显优势。
根据设计指标,“千帆星座”在无人区传输数据时,峰值连接速度可以达到600Mbps,是“星链”299Mbps的一倍。这意味着“千帆星座”能够提供更快的上网体验,满足用户对高速网络的需求。其组网方式也更加便捷和智能,可以和地面的基站自动完成组网,简单便捷似WIFI上网。相比之下,“星链”则采取在天上做信号接力的方式,需要用户购买成本较高的接收装置才能使用,增加了使用的复杂性和成本。
虽然中国版“星链”起步晚,但正在奋起直追,未来 3-5 年,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在民用方面会形成规模。“千帆星座”的大规模建设将增加对频谱资源的需求,与美国的星链等现有低轨卫星系统形成资源争夺的局面,促成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增强中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有助于中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商业航天部署,太空经济增长
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当前,商业航天竞争成为全球航天竞争的主要形态之一,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市场空间正在打开。低轨道通信卫星星链建设实现爆发式增长。
此次千帆组网星的成功发射,是我国几大卫星互联网低轨星座中首次组网发射,有望带动卫星制造、火箭发射、运营服务等上下游产业链共振。这将直接带动卫星制造和发射行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市场开拓,相关企业将迎来更多的订单和市场机遇。
同时,“千帆星座”的建设也将打开新的市场空间,推动我国太空经济市场规模的扩大,加速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太空经济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大关,这一增长不仅涵盖卫星制造等传统航天产业,还将带动5G通信、物联网、AI等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将为传统产业带来转型升级的机遇,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未来,卫星互联网建设将引领通信领域的革新,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和手机直连卫星。通过提供稳定通信网络、高精度定位,利好远程教育、远程医疗、智能交通等领域,改善我们的生活。
太空经济的建设也将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通过提供低轨卫星互联网服务,推动通信和互联网行业的实现业务拓展与创新,以及为物联网和智慧城市等领域提供强大的数据支持和网络保障,利于开发更多应用产品、利用卫星数据优化管理等。不仅能够为多个领域的数字化应用提供新可能,推动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还将形成庞大的产业生态,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其中,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深度融合,加速商业落地服务场景的成型。
“千帆星座”的启动意义重大。伴随着中国版“星链”的大规模启动,市场份额将重新分配,整个商业航天的产业链规模也有望急速扩大,资本期待看到巨大商业航天市场的出现。
除此之外,“千帆星座”的建设将有助于推动经济向多元化发展。通过太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升级,不仅能够焕发创新活力,还将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动力源,有助于缓解传统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同时,太空经济的发展还将为其他领域提供有力的数字化支撑和保障,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