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届上海车展开幕的第一天,有2万多人来到了现场。100多辆汽车,露天停放在上海展览中心的喷泉周围,被人围得水泄不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刚刚成立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首款车型——桑塔纳。
当时,有外媒记者写道:“一位穿中山装的老人盯着丰田皇冠的镀铬轮毂看了半小时,他可能一辈子买不起这辆车,但中国有十亿双这样的眼睛。”
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开始探索“合资模式”,上汽才于1985年3月21日正式成立。但中国主要造车经验完全不在“小轿车”上,产业水平与国外差距巨大。
“连一颗螺丝钉都要进口。”

要发展、要造好车,与国际先进技术与信息对接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当务之急,而车展就很好的解决了国内汽车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那时候的车展,国外的先进汽车,国内带着游标卡尺丈量桑塔纳零部件的技术员,会上用望远镜都要努力抄笔记的工程师,成为了中国汽车业自主品牌崛起的序章。

在后来的四十年历史长河里,上海车展不论是质量还是规模都屡创新高。
2005年,宝马第一次携旗下三大品牌:宝马、迷你、劳斯莱斯集体亮相,凯迪拉克也将参展规模提升到历年来最高标准,未曾在展台上露面过的保时捷也终于出现。


同一展馆里,刚刚获得轿车生产资质的吉利蜷缩在角落,奇瑞的工程师们还在紧张调试着自主研发的发动机。


2009年上海车展,当一汽、上汽等六大集团首次集体参展时,吉利推出了高性能电动车,奇瑞展示了4款新能源车型,但少人问津。当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车被围得水泄不通时,奇瑞展台角落里的S18电动车展台前门可罗雀。2001年至2008年,中国汽车产销平均每年跨越100万辆台阶;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更是跃居世界第一。与此同时,作为国家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第一个十年,随着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启动,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先后突破电池、电机等关键技术,并取得了双CAN总线控制网络系统、交流感应电机和永磁电机的全数字四象限矢量控制技术、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及燃料电池汽车的整车集成技术等多项重大技术突破,特别是在锂电池技术和独创的换电技术等方面达到世界级水准。这些早期技术积累,为后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爆发式增长提供了核心支撑,也勾勒出中国车企弯道超车的新路径。
2015年上海车展展品2015年,第十六届上海车展迁入国家会展中心,展馆面积从最初的1万平米跃升至36万平米。这次展会中,特斯拉电动车首次参展,展台被挤得水泄不通。

特斯拉Model S系列亮相上海车展

也是这一年上海车主新能源车型占比首次突破20%,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比亚迪的“542战略”(5秒破百、全时电四驱、百公里油耗2升)开始引发国际关注。
2018年上海车展,蔚来发布首款量产纯电动SUV车型ES8,小鹏G3、理想ONE同时参展,资本市场为这一组合开出万亿市值支票。2019年上海车展,东风、上汽、一汽等国内车企均带来新款氢燃料电池车型。曾几何时,汽车产业必须围绕发动机这一核心科技,按照自然吸气、涡轮增压、混合动力慢慢发展。而电动化和智能化的强势入局,让中国终于完成了逆袭,迎来强势发展的时期。突飞猛进发展5年之后,凭借国产化率的持续攀升与核心技术的自主突破,拿下中国车市统治权的自主品牌,在今年开始不约而同地迈向更高台阶。时间来到2025年。上汽、广汽、长城等大集团携全系品牌重磅登场;小鹏、理想、零跑等造车新势力带来智能化新品;合资品牌和海外豪车品牌也紧跟智能化步伐;更有小米汽车等新品牌首次亮相。各国的企业高管和高官政要也纷纷前来观摩。据媒体观察,奥迪和宝马的高管喜欢去小鹏和蔚来的展位,大众、保时捷、法拉利和宾利的高管则竞相围观比亚迪仰望U8。当更多的国际汽车品牌高层和国产汽车品牌高层有了更多交流,意味着品牌地位和技术实力愈发平等。站在2025年上海车展的展馆里,看到蔚来ET9在智能驾驶展区完成自动泊车。当年研究桑塔纳每一个零件的上汽,已经开始向奥迪和大众技术输出。丰田bZ3用上了比亚迪的三电技术,上汽集团与奥迪、大众签署了技术合作协议,中国车企终于完成了从“技术输入”到“技术自主”的质变。如今,从关键芯片到智能座舱系统,从动力电池到驱动电机,越来越多的核心部件实现国产化,不仅让中国车企摆脱“卡脖子”困境,更以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