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海关总署发布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4.93万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高出全国外贸整体水平6.2个百分点,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6.7%。这标志着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已连续18个月保持增长,东盟继续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增长动力强劲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与东盟的贸易展现出强大韧性。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指出,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增速接近两位数,增长势头稳健,充分体现了双方经济的高度互补性和深度合作基础。
从商品结构看,农产品、机电产品、电子产品等成为双边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东盟连续8年保持我国农产品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今年前8个月我国对东盟进出口农产品达2906亿元,同比增长9.7%,占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值的20.1%。
自贸区升级与东博会助力合作深化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谈判的推进,双方在数字经济、绿色经济、供应链互联互通等新兴领域的合作不断拓展。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CAEXPO)于2025年9月中旬在广西南宁举行,为双方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推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
博览会期间,来自东盟国家的特色产品如食品、化妆品等通过简化通关程序、专用绿色通道等措施顺利进入中国市场,进一步促进双边贸易便利化。
投资与基础设施合作稳步推进
除贸易外,我国对东盟的投资也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企业对东盟地区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2.6%,高于对“一带一路”国家整体投资增速。同时,中国企业在东盟国家承建的基础设施项目累计营业额达4800亿美元,涵盖交通、能源、通信等多个领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坚实步伐
我国与东盟连续5年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从2004年首届东博会时的870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7万亿元,增长超过7倍。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战略指引下,双方正朝着更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迈进。
吕大良表示,随着自贸区3.0版的推进和东博会的持续举办,我国与东盟将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互利共赢,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区域稳定发展注入新动能。
我国对东盟进出口连续18个月增长,不仅是双边经贸合作持续深化的缩影,更是中国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未来,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和合作机制不断完善,中国—东盟关系有望迈上更高台阶,为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增长提供更强动力。